(记者 李欣茹)“我可能要晚些,因为我需要殿后、清点好标本之后最后一个离开。”这是这位九零后年轻党员了解采访来意后说的第一句话。自德智园封闭以来,他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校医院和德智园区,清点物资、联系后勤、安顿学生、收集样本……这些工作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他生活轨迹上的一条条待办事项。
罗昊是一位九零后党员,平日里奔忙在校医院门诊部守卫师生们的健康和安全,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为德智园区师生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临危受命,勇挑重担
3月26日,一则“即刻封校”的通知拉响了抗疫攻坚工作的警铃。那时他正忙碌在本部核酸检测的采验台上,在接到德智园区疫情现状紧急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奔赴抗疫前线,于26日当晚,抵达德智园区进行统筹和疏导工作。物资供应困难、取样台人手不足、学生情绪不稳定……一系列棘手问题摆在眼前,他勇敢挑起园区疫情检测负责人的重担。
“早上提前到校医院做一些物资清点和后勤对接工作,八点左右出发,到达园区后进行核酸点布置,九点开始做核酸,下午一点结束,安顿好团队成员后和三真医院对接标本,期间确保标本对接无误和物资派送及时到位。”连续十余天的高强度工作,每天近四千人次的核酸检测,在园区内各个楼栋下分设采验台,封校期间近四万人次的核酸采样结果收集和对接,为每一位黄码隔离同学上楼采样……繁杂的工作安排使他神经时刻紧绷着,他的手机常放在手边便于以最快速度处理突发情况。通讯页上载着的是与医管办、防控办、后勤处、宿管部门和党员志愿者的通讯记录,长短不一的通话记录是他日夜操劳于防疫工作的见证。
除了要统筹安排每日的转运物资和核酸采样工作,他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去应对所有突发情况。当园区里有同学生病需要离开园区进行治疗时,他第一时间对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并积极与上级领导对接和报备,在得到指令后全力安排工作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面对每一位同学,他都尽可能给予充足的关怀,并积极协助德智园区驻园医师,以满足同学们紧急的临时就医需求。
齐心奋进,不惧辛劳
自封校以来,以罗昊为代表的众多年轻党员作为抗疫的中坚力量奋战在第一线,没有喇叭和扬声器就一遍遍扯着嗓子喊口号,后勤人手不够就自己肩扛物资,只为保障同学们的日常补给,两个园区互相分离难以同步开展工作就一边进行心理疏导,一边进行双向沟通。
“没什么辛苦的,只是想要把事情做好”他说到,“上了年纪的老党员、不辞辛劳的女同志、坚守一线的学生志愿者们,大家都在配合我的工作,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保障工作,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后勤人手不够就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年轻人本该如此。”一箱箱物资的搬运、一批批标本的对接和配送,他绝不怠慢任何一个环节、绝不疏漏任何一个细节,对老同志给予充分的关切、给同学以最牢靠的臂膀。
年轻党员罗昊带领团队深入一线,提及团队协作和配合,他提到六十多岁的老同志李辉光医生坚守战疫一线一连工作五个小时,他提到凌青山医生安顿好家中老人后毅然决然留下担任驻园医师,他提到预备党员陈奕良和他一起上门为黄码隔离同学做核酸,他提到团队女同志许婷坚守在岗位为同学们服务。“团队每位成员每天穿上防护服一坐定就是连着四、五个小时,重复扫码、取样、收集标本的机械动作。每次我安顿好自己手头工作请求轮班,他们总用‘不用轮班,我能坚持’‘我明天还来’这样的话婉拒我。”
罗昊从坚守中真正感悟到“党员”二字的分量,他以一句“年轻人本该如此”轻轻带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九零后党员的担当。
扎根当下,逐光而行
罗昊于2016年来到校医院工作,平日里一袭白大褂、守在门诊工作站为师生提供体检服务,工作空隙就捧一本医书细细研读。他用“更新”和“进步”来概括自己对于医学工作的态度,“不忘初心”是他常挂口头的词汇。
作为工会青工委员,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对老同志的体检服务活动,从校医院到老同志居住的长塘山小区的小径是他最熟悉的工作路线,上门慰问、与老同志唠家常,在方音和普通话中随机切换成为他的工作必备技能。
无论是医院门诊还是上门服务,面对工作安排他从不推脱,时刻坚守在岗位、时刻待命奔赴工作场地。面对此次突发疫情,他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认真确保核酸标本和后勤物资对接无误。于他而言,这些都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我的岗位在这里,坚守岗位是我的职责,面对疫情挺身而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志愿者们的理解和支持、党员志愿者老师的双向沟通、辅导员老师们的积极配合、年轻党员和老同志的互相理解和帮扶……抗疫时的经历使他更深切地体会到年轻一代使命在肩,罗昊舒缓的语调透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毅。
抗疫的紧张日程告一段落,罗昊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仍坚守在采样台的工作岗位,以医师和年轻党员的双重身份在此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刘姣
责编:马铁泉
审核:陈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