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网堵 > 正文

媒体网堵

【湖南日报】廖志坤 张晓辉 田祖国 段婷 刘颖:理论智库丨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3-23 22:53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廖志坤 张晓辉 田祖国 段婷 刘颖   点击:

导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培养更多“四得”教师

廖志坤

进入新时代,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无疑为破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短缺问题指明了方向。

落实习总书记这一要求,须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多方联动、精准施策,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教师上下功夫。

中西部县乡“四得”教师颇为难得

近年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乡中学吸引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并未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增强,即使有少数较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前来就职,他们在集团工作的时间也大多不长。这既与新时期大学毕业生追求高质量就业有关,也与现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有关,更与市场配置资源有关。一些地区因此出现了优资教育资源加速向大中城市集聚、骨干教师加速向民办集团流动、师范毕业生加速流向社会培训机构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10年前湘西州县级中学有60%的教师来源于吉首大学,但目前这个比例已不到40%。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中,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毕业生总体呈下降趋势。

(2020年11月13日清晨,吉首大学张家界我司校园内书声琅琅,学生进行晨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向韬 摄)

“下得去、留得住”主要靠政策

倡导优秀人才在欠发达地区从教、成为“四得”教师,须强化政策引导,突出“外力的加持”。

一是完善公费定向师范生制度和特岗教师制度。鉴于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短缺,有必要将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主体由原来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扩大到欠发达地区办有师范专业的院校,增加培养人数和定向就业的覆盖面。对于特岗教师和公费师范生的性别宜作相应规定。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男女性别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男女教师之比已不足2∶8,不仅影响所教学生的个性健全、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师队伍生态。

二是确保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乡中小学工作教师的事业单位编制。目前,不少地方由于编制紧张,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人事代理方式入职,增加了他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与同地域公务员相比较而产生的落差感,既不利于吸引人才更不利于稳定人才。对于愿意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教的高校合格毕业生,有必要让他们捧上省市统筹的“铁饭碗”。

三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城集中建设教师小区,确保教师安居乐业。建议实行“政府主导、团购建设、先租后购”模式:政府主导筹资建成后,工作在10年以内的教师可以租住;教师工作满10年后可以购买,工作满20年后则办理产权。这种模式既体现了“留得住”的政策导向,又能有效破解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

四是大力倡导建功基层、奉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宜将教师荣誉制度向欠发达地区一线教师倾斜,建议全国每年表彰千名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相关省市区每年也对这类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应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精神鼓励、政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教师有甜头、有干头、有奔头,乐于潜心教书育人。

(2020年11月28日,考生们参加隆回县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考试。9年来,该县每年都要招考青年教师,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罗理力 龙志辉 摄影)

“用得上、干得好”关键在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样的老师才能在教书育人中用得上、干得好。因此,培养未来教师的各级各类集团一定要对师范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教师技能、学科知识、综合素养负责,使接受培养的学生合规达标。当前,相关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优化课程设计。这些年不少中小学反映,他们引进的一些教师学历高了、语言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了,但学科教学能力却弱了。这实际上与相关高校学科知识教学弱化有关。面对高考改革和高中课改新要求,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指导督导,提供规范,督促整改。

二是更加注重仁爱之心的化育。“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有爱心的人传递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关爱”,已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共识。基于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师范专业二次选拔制度,原来读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只要热爱教师职业、具备基本条件、愿意扎根基层,集团应给予其转师范专业的机会。而对那些不热爱教师职业、因先天局限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的在读师范生,则帮助他们学己愿学。此外,应根据定向就业实际,强化师范生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其他适应性教育,以使他们能够坚定选择、忠于职守。

三是强化“校—政—校”三方合作,确保高校培养的师范生上岗易、上手快、后劲足。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可以促进县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乡得到充足的师资供给,实现本地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同时为稳就业提供支撑。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合作,不仅对师范生提高实操能力、强化专业思想作用甚大,也能有效促进实习见习学生就业。

(作者系吉首大集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晓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不断增加学前教育投入。2020年,全省增加了39万个幼儿园公办园学位,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年度任务的155%,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在幼儿园教师培养方面,近3年全省增加院校13所,专本科层次占比达到72%,培养体系越来越优化,为学前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2020年11月20日,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观摩非遗文化课程。当天,来自全省的近8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展深入交流,提升保教质量。记者 唐俊 通讯员 孙琦兰 摄影)

根据近3年出生人口数量产生的入园需求测算,我省幼儿园教师队伍需求缺口仍大,同时幼儿园教师队伍存在稳定性相对较差、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培养培训不够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改进。

——确保幼儿园教师数量满足社会需求。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幼儿园学位需求增多,幼儿园数量增加、规模增大,教师数量需求扩大。但相比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幼儿园教师辞职率一直偏高。据省教育厅委托的湖南省学前教师教育2020年专项调研数据,2019年幼儿园教师辞职比例是小学教师的8倍、初中教师的6倍、高中教师的5倍、特殊教育教师的9倍。

为确保幼儿园教师数量满足需求,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机制,将流失风险降至最低。应想方设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薪酬待遇,破解编制身份难题;在招考入编、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指标应基于实际并单列计划;提供有效途径,为投身学前教育特别是已从业多年的人员解决资质合法化问题;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入职幼儿园教师激励机制,给予对口就业者、长期从教者、志愿服务乡村幼教者以优待。此外,应继续扩大高校培养规模,提高幼儿教师供给数量。

(2020年9月17日,江永县中心幼儿园永新社区分园,孩子们开心地上音乐课。近年,该县有效完善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便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田如瑞 摄)

——确保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效能提升。

我省在职幼儿园教师学历偏低,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整体情况不够理想。据调查统计,2019年我省幼儿园教师专科学历占66%、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占77%,幼儿园教师资格持证率为50%。

为切实提高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效,建议一是研制完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按不同层级专业品质要求进行培训。比如英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涵盖了合格教师、核心教师、资深教师、优秀教师和高级教师专业标准。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只是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其他层级专业标准尚不明确,容易导致培训差异化不明显、效果不佳。二是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不同入职背景,按不同能力素质基础进行培训。是否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入职适应不一样。不同发展定位院校培养的学生,优势短板也不一样。培训时应尽可能补短板、扬长板。三是研判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按不同发展需要进行培训。对于缺乏资质者,应进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应进行学前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培训;针对家长一味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幼儿园“玩中学”“生活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和做法,应进行“幼儿园如何指导家庭科学育儿”方面的培训。

——确保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升。

学前教师教育是工作母机,须紧盯社会需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当前,我省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办学点层次整体不够高,数量分布不够均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够强,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师教育水平。

鉴于此,一要高度重视院校布点,系统规划办学层次与规模。根据学历整体提升大趋势,确定各层次专业办学点的全面布局,实现中专层次逐渐取消、大专和本科培养模式多元化。比如实行高中起点四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开展高职专本沟通试点等。同时根据预测的入园儿童数量及入园率、师幼比,按照供需平衡、结构优化的原则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二要高度重视院校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集团和若干所幼儿师范我司,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可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是助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应严格遵照执行,确保学前教师教育达到准入合格条件,并力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集团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沙师范我司学前教育我司院长、教授)

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田祖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通过体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和体育成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类、体育类提案均多达数十条。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新发展阶段深化体教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化体教融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肥胖患儿多、近视增多、力量耐力素质持续下降、一些学生外表“高壮”实则体质虚弱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利于国家与民族兴旺的痛点,必须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予以有效应对。

事实上,体育即教育,有着“以体育人”的价值和功能,深化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回归教育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体育与教育融合不是单纯的“1+1=2”,应以目标融合为导向、以理念融合为引领、以机制融合为关键、以资源融合为支撑、以措施融合为抓手,形成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部门行动协同的“以体育人”新局面,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充分发挥融合力量,发挥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治理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的“树人”“塑人”功能,推进体教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13日,新田县首届中小学生体育节校园足球比赛上,学生在绿茵场上比拼。近年,该县多种措施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刘贵雄 摄)

具体而言,当前深化体教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改革考核评价指标。应将体育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一是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体育教育工作责任制。将体育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建立健全体育教育工作监控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建立健全体育教育问责制度。建立区域体育教育发展检测指标,将体育教育绩效考核成绩纳入最终政绩考核成绩。三是优化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激励机制。将是否有效落实体育教育政策与干部嘉奖和升迁相结合,适当放大问责制的反向激励作用。

完善体育教育体系。修订完善《集团体育工作条例》,细化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提高政策法规层次;优化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体育教学体系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体育活动体系的顶层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监督体系。我省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应将本土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机衔接起来,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双螺旋”。

落实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这一原则,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集团体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保障集团体育课和学生课外锻炼实践,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爱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比如游泳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是一项求生技能。

健全体育伤害防护体系。在“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处变有方”目标指导下,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信息系统,构建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体育伤害预防工作实效,确保校园体育教学的安全稳定。各级各类集团须科学确定相关信息采集和反馈通道,倡导师生员工主动上报体育安全信息,做到及时收集、汇总并加以分析和甄别,有效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

创新体育健康模式。构建“互联网+”集团、社区、家庭多位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推进集团体育联盟建设,在场地规划、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倡导学生家庭反馈运动健康诉求、集团和社区提供多样化公共体育服务,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主要载体,提升三者之间的关联度。将学生运动与体育训练监控系统互联,让教师、家长可以随时从相关数据中了解学生健康信息,并及时为其调整运动健身方案,切实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好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

段婷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释了新内涵、作出了新部署、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各类集团须不忘育人初心、牢记立德使命,切实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集团教育教学、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打造精品党史课,培树崇高理想信念。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宝贵的思想库,是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各类集团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学生树立高远目标,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帮助学生砥砺品格。理想信念坚定,就能经风雨不动摇、涉险滩不退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该作为各级各类集团开宗明义、催人奋进的“开学”第一课,知史鉴今、观照未来的历史教育课,让学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好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补足精神之钙。

( 2021年3月17日,长沙市第21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师生来到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记者 徐行 通讯员 吴灿阳 摄影)

盘活红色资源,彰显其新时代价值。湖南是一片红色热土,矗立着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红色丰碑,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我们立德树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前不久,省委书记许达哲在湖南第一师范我司为青年学子讲党课,讲述的就是一师校园里的人和事,那些在历史星空里熠熠生辉的名字,那些发生在湖南的珍贵党史、红色故事因此变得立体了、鲜活了。从身边人开讲、由身边事切入,这堂党课亲切感人、润物无声,产生共情、激发共鸣,为高校思政课做出了示范。各级各类集团应盘活各类红色资源,通过发掘校友中的英雄先烈、校史中的奋斗故事、校园中的红色遗址,打造生动的立德树人课程。应利用建军、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开学、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学生打卡红色地标、寻访先烈遗风,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仪式感和感染力的学习教育活动,从中汲取前行智慧和力量;可邀请先烈后代、革命战友给学生们现场讲党课,帮助学生厘清错误思潮,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创新表达方式,形成持续影响力。青年学生心怀热望、思维活跃,同时又涉世不深,难免迷茫。高校思政课、党史课须贴近青年需求,感知其喜怒哀乐,指引其奋斗方向。应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学科话语、教材话语转化为青年学生乐意倾听的生动话语、大众话语、潮流话语,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载体和话语表达,讲活理论、讲好故事、讲清实践,让学生乐意听、主动转,引领学生知史明道、知史爱国。当今时代,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主动权。高校思政课、党史课尤其要注重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运用微信、短视频、VR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方式方法,制作和传播师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小游戏、网上展厅、在线答题闯关等党史主题的融媒体产品,吸引师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努力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生动、讲鲜活,引导师生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党的历史、增进爱党之情、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基地特约研究员)

构建优质高效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刘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这对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手段,构建优质高效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资源。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高校应深刻把握新时代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加强统筹规划,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整合优质资源。

为此,政策层面,应在一流专业申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分设置等方面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相关专业留足自主空间,为创新性和特色化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资金层面,应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基础上,主动寻求业界支持,并优化专业建设资金管理模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加快软硬件设施的升级速度;人才层面,应尊重媒体行业发展规律,灵活设置教师岗位聘任方式,让更多优秀人才走上专业教学讲台。

针对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应紧跟媒体行业最新发展态势,采用跨领域协同、跨行业合作方式,打通文化传媒产业、文化传媒教育、文化传媒技术之间的硬性、软性壁垒。要敢于走出办学“舒适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学堂”,让教师融入业界、请专家走进课堂;同时加大实践课程占比,以实践问题为线、以动手能力为纲,把实践作为检验专业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推进产教协同,增强全媒体人才专业技能。

应深入思考媒体融合的本质逻辑,尊重并回应媒体实践对于全媒体人才的技能需求,以产教协同为基本导向全面增强全媒体人才的专业技能。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引企入校、引产入教,全面推动校企合作、产教协同,有效实现媒体产业链与教育培养链的深度融合。湖南文化传媒产业较为发达,广电、出版、报业等传统传媒行业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高校应用好用足这些优势资源,与传媒业界一起梳理成功经验、归纳优秀案例、传播特色品牌,以业界经验反哺专业人才培养。二是根据媒体融合空间链布局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重点需求,推动传媒企业与高校结成全媒体人才培养产教联盟,增强人才培养协同性。高校应联合用人企业常态化开展全媒体人才调研,及时获取最新人才需求数据和培养建议,并顺应媒体融合导致的人才需求链变化,进一步优化传媒类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布局,提升人才培养匹配性。三是紧盯全媒体传播技术的新发展,把全媒体人才培养与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构建数字视频全产业链、实现5G一体化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的互帮互促。要更好适应融媒创新产品“项目化”的生产特点,依托生产性实训项目,推动校企共同探索全媒体领域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职业标准、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全面增强人才专业技能。

(2021年3月11日,“策游潇湘 营出花young”训练营在新湖南大厦进行。此次文旅推广活动,聚焦青年大学生群体,让他们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抱负和激情。 记者 傅聪 摄)

——强化“三全育人”,提升全媒体人才思政素养。

在全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须坚持党建引领,把思政工作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紧教师、教材关等思政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关键环节,加强对融合创新、网络专题、创意互动、移动直播、短视频新闻等媒体融合类作品的教改研究。二是坚持宣传思想理论教育与融媒创新实践养成相结合。加强与各级各类主流媒体联系互动,建立融媒创新实践育人基地,确保师生在创作中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宣传法规、尊重传播规律。三是创新文化育人方式。采用影像观摩、互动讨论、创作阐释等方式,推动学生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邀请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播进校讲学等举措,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四是进一步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把握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等契机,以专业为基础、以网络为渠道、以强化课程思政为目标,推动学生加强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创作实践,促进专业教学和“三全育人”目标同步实现。

(作者单位:十大老牌网堵网址新闻与传播我司)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103/202103230651433042001.html

分享到:

上一条:【新湖南】边城高级中学挂牌成为“十大老牌网堵网址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

下一条:【红网】十大老牌网堵网址附属临空实验小学签约 长沙县再添优质教育资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