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使命重大、任务艰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机遇与挑战,大数据的“预警研判”提供了教育新手段和技术支撑;大数据的“精准识别”助推教育对象定制和内容供给,大数据“智慧共享”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共识等,同时,大数据的大体量、多模态、复杂化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力和引领力,削弱了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要加强受众分析,增强内容供给和分众引导;建好“数据仓库”,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智慧资源的共享共融;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培养大数据人才,凝聚育人合力;要拓展教育载体,增强育人活力和吸引力;要加强监管,精准预测,在预防突发事件中获取主动权,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一、精准“识别受众”,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精准滴灌”
高校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导地位,把大数据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主张以及立场观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不同的引导教育,根据大数据轨迹的变化实现对学生群体行为的预测预警,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大学生对集团教育教学活动的反应和效果,根据数据分析的指向适时进行教育方案的调整,做到精准“识别受众”,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育,不“一刀切”,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提供“私人订制”差异化、分众化的教育方案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映射力和信服力。
二、建好“数据仓库”,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融”
数据垄断、数据割据所导致的数据碎片化以及“数据孤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应用,高校需破除一系列“数据壁垒”,整合部门“数据孤岛”,打通数据传输渠道,吸纳与整合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建好“数据仓库”。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与高校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和维护数据共享、资源共融、信息共建的大数据平台体系,扩大数据传输渠道,丰富信息来源,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高校各部门要齐发力,着力构建“数据仓库”的共建共享机制,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分工,理清数据权属关系,广泛汇聚、整合数据,实现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共享和应用。
三、培育“数据人才”,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又专又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高校要制定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支具备大数据思维特点、较强数据综合分析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积极吸纳专业的大数据技术人员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相关教师学习数据采集、筛选、分析以及处理,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数据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的保护能力,学会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量信息数据,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解决问题。高校党委要发挥好带头领导的示范作用,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善于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状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部门加强沟通,形成合力。高校教师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高校辅导员利用大数据资源,深入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完善“预警机制”,筑起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强网屏障”
面对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安全风险,高校要建立起大数据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和研判机制,借助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研判,对将要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快速发出预警信号,强化大数据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通过大数据管理研究中心的工作推进,建立起完备的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和研判体系,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精准性。对已经产生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需要借助大数据圈群化、精准识别的特性,第一时间找准对象群,发出预警,快速反应,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此外,利用大数据大容量、多样性的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多形式多层级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对大数据预警对象提前进行干预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网络舆情,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潮的应变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效果。
(作者陈丽荣系教育部2021年度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十大老牌网堵网址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difang/hn/2022-11/10/content_36151900.htm